• 区划代码:130429000000
    地名由来:《大明一统名胜志·直隶名胜志》卷10:“《寰宇记》云,邯山在郡(广平府)城西,紫山之一峰也。志云:此即古之邯山,周围俱石,形势高峻,蟠踞广阔,上有聪明神庙,一名聪明山。在城西六十里之石碑社。社口有村曰石碑村。其上为兔山。又十里为红山,踞紫山北山,山形延袤,回峰环涧,其下有屯曰丰稔屯。县名永年取此。”(中国地名语源词典)

    历史沿革:春秋时为赤狄之曲梁地。西汉时县境中部置广年县(治所在今故城村);东南部置曲梁县(治所在今广府城),二县均属广平郡;西部置易阳县(治所在今临洺关西北阳城),属赵国。北齐天保七年(556年),曲梁、广平(今鸡泽县地)二县省入广年县,并徙治于曲梁(今广府城),属广平郡。隋开皇年间易阳县先改邯郸县,又改为临洺县,属武安郡(郡治今广府城);仁寿元年(601年),为避杨广讳,改广年为永年县。宋熙宁六年(1073年)省临洺县为镇,入永年县,属洺州(州治今广府城)。元至元十五年(1278年),改属中书省广平路。明属京师广平府。清属直隶省广平府。1913年,属直隶省冀南道,次年改属直隶大名道。1928年直隶于河北省,1937年属河北省第十五督察区。1938年成立永年县抗日政府,并析滏阳河以南的东部地区和肥乡县北部地区合置永肥县;西部地区划入邯郸县,京汉铁路以西部分划入太行区。1941年,永年、永肥县俱属晋冀鲁豫边区冀南第十二专区。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,原归永肥、邯郸县之滏阳河以南地区和京汉铁路以西地区复归永年县。同年11月,改属冀南区第三专区。1948年元月,县政府自小北汪迁入广府城,同年9月,华北人民政府成立,遂属华北行政区冀南第三专区。1949年属河北省邯郸专区。1958年析邯郸县大部及肥乡县一部分并入永年县,同年,县人民政府迁至临洺关。1960年5月撤销邯郸专区,永年县改属邯郸市。1961年恢复邯郸专区,永年县仍属之。同年7月,将1958年划入的肥乡县部分地区析出,1962年8月,又将从邯郸县划入的地区析出,永年县恢复原来建制。1970年,邯郸专区改称邯郸地区,永年县隶属邯郸地区。国务院1993年6月19日批准撤销邯郸地区,此县划归邯郸市管辖。

    永年县地处河北省南部,太行山东麓,南距邯郸市10公里,北距省会石家庄150公里,距首都北京420 公里,系晋冀鲁豫四省交汇处。107 国道、京广铁路、京深高速公路纵穿南北,309国道、邯临省道横贯东西,交通便利,通讯发达。全县总面积908平方公里,耕地96万亩,总人口84万人,辖20个乡镇,450个行政村。2008年,全县生产总值完成 150亿元,全部财政收入完成8.7 亿元,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724 元,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5578 元。2009 年目标是:全部财政收入 9.75 亿元,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30元,农民人均纯收入 6080 元。
    永年县辖6个镇、14个乡。永年县水土富饶、物产丰富。西部山区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,现已探明的有金、铜、煤炭、大理石、瓷土、石墨、石灰石等10 多种。东部为华北大平原,盛产小麦、玉米、蔬菜、棉花等。是全国小麦基础县和无公害蔬菜基地县。滏阳河、支漳河、溜垒河等河流从境内流过,地下水资源年开采量70701立方米,国家重点工程南水北调中线从县城西侧经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