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区划代码:130433000000
    地名由来:春秋属晋国冠氏邑。战国属赵国,因城北七里有陶丘、赵置馆于其侧而得名,秦属东郡。《元和郡县志》卷16魏州馆陶县:“陶丘在县西北七里。《尔雅》曰:再成为陶丘。赵时置馆于其侧,因为县名。”(中国地名语源词典)

    历史沿革:春秋属晋国冠氏邑。战国属赵国,因城北七里有陶丘、赵置馆于其侧而得名,秦属东郡。西汉始置馆陶县,属魏郡,东汉因之。三国魏时,改属阳平郡、两晋因之。十六国之后赵时期,徙阳平郡治于馆陶城,馆陶县仍属阳平郡。北周大象二年(580年)分阳平郡置屯州,遂属屯州。隋大业二年(606年)废屯州,改属魏州,次年魏州改为武阳郡,辖馆陶县。唐武德五年(622年)复置屯州,馆陶县仍属之。贞观元年(627年)废屯州,馆陶还属魏州。天宝元年(742年)魏州改为魏郡,仍辖馆陶县。至德二年(757年)魏郡复为魏州,馆陶县仍属之。大历七年(772年)馆陶县改名为永济县,不久又复故名。宋代属河北东路大名府。金代因之。元代属中书省东平路,至元初年遥属濮州。明洪武二年(1369年)七月,属山东省东昌府,三年三月废县,不久即复置,仍属东昌府。弘治二年(1489年)改属临清州。清属山东东昌府。1912年东昌府废,改属济西道,1914年,济西道改为东临道,仍属之,1928年废道,直隶于山东省,1936年属山东省聊城专区。1937年7月属冀南区。1941年8月属晋冀鲁豫边区冀南区十二专区。1945年属冀南区一专区。1948年9月属华北行政区冀南区一专区。1949年8月1日,归河北省邯郸专区。1952年11月7日,划归山东省德州专区。1953年1月,改属聊城专区。1958年12月,并入冠县。1961年7月,恢复馆陶县建制。1965年1月,以卫运河为界,将原馆陶县河东地区划归山东省,河西部分仍名馆陶县,改属河北省邯郸地区。国务院1993年6月19日批准撤销邯郸地区,此县划归邯郸市管辖。

    馆陶县历史悠久,建县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。 西汉置馆陶县,属魏郡, 因其城西北七里有陶丘,赵置驿馆于其侧,故名馆陶。历史上曾经有四位公主以馆陶为封号,最为著名的是汉武帝姑姑兼岳母的馆陶大长公主。

    馆陶县人杰地灵,造就了一代又一代贤士哲人。如盛唐名相魏徵、 民族英雄范筑先; 新中国省、部领导原国家石油工业部部长宋振明、原国家煤炭工业部部长肖寒、原四川省省长鲁大东、原国家劳动人事部副部长焦善民; 当代著名诗人、作家雁翼、著名漆画家乔十光等。

    馆陶县地理位置优越,交通便利。邯济铁路横贯东西,济馆高速公路直达县城。106、309两条国道在县城通过。

    馆陶县是一个农业县,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35%。馆陶是中国蛋鸡之乡,蛋鸡产业是主导产业,蛋鸡存栏1800万只,蛋鸡养殖业产值8.03亿元,来自蛋鸡养殖的农民人均纯收入902元, 占全县农民人均收入的比重为33.2%。全县蔬菜面积13.5万亩,其中棚室蔬菜面积4.5万亩,无公害蔬菜面积5万亩,是全省蔬菜产业重点县,被命名为河北省蔬菜之乡。全县速生丰产林面积10.4万亩。

    馆陶县县属工业企业43家,主要有食品、酿酒、铸造、制药、棉纺等5大行业,东龙黄金酒、酱包瓜,防盗消噪音井盖,黑陶等一批名优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。

    馆陶县民营企业6503家,个体工商户6141户,从业人员31284人, 占全县农业人数12%以上。实现总产值33亿元,增加值7.9亿元,实缴税金4022万元。涌现出了洪源纺织、付合种鸡孵化、远大轮胎、金翔、 民旺饲料等一批较大规模的民营企业。其中洪源纺织公司总投资1.2亿元,现有汽流纺纱机19台,年产棉纱1800吨。

    馆陶县市场建设力度较大。5年来投资近4亿元建成了金凤市场、陶山市场、小商品批发市场、金龙建材市场等一批大型专业批发市场,全县各类市场交易额40多亿元。金凤市场总投资1.6亿元,是农业部定点市场, 国家九部委命名为“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”, 日均销售鲜蛋500吨、蔬菜600吨。 “金凤”牌鲜蛋销售全国各大中城市,年交易额28.6亿元。

    县城城区面积6.5平方公里,城区有5纵6横11条街道,建设了街心公园、体育场、文化广场等,实现了绿化、亮化、美化、净化。1996年以来,我们县城建设共投资7亿元,改造、新修县城道路2.344万米,道路面积76.85万平方米。县城被省委、省政府命名为“省级文明卫生县城”。今年6月份顺利通过河北省创建首批优美小城镇验收。1998年至2003年连续六年获得河北省“燕赵杯”城市容貌综合整治竞赛金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