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区划代码:341023000000
    地名由来:《水经·渐江水注》:“浙江又北历黟山。县居山之阳,故县氏之。”《清史稿·地理志》黟县:“县以黟山名,即今黄山也”。据《说文》:“黟,黑木也。”《旧唐书·地理志》载:黟县“县南墨岭山出石墨故也。县置在黟川”。《元和郡县志》卷28歙州黟县亦谓:“县南有墨岭,出墨石;又昔贡柿心木,县由此得名。”(中国地名语源词典)

    历史沿革:秦始皇帝二十六年(前221年)置黟县。汉以前作黝县。西汉属丹阳郡;汉成帝鸿嘉二年(前19年)以黝县为广德王国。王莽始建国二年(10年)废。东汉献帝建安十三年(208年)改黝为黟。隋开皇九年(589年)以黟入海宁,属婺州;十一年复置黟县,属宣州;十二年(592年)属歙州,州治黟县。唐永泰二年(766年)析黟赤山镇及六乡、饶州浮梁置祁门县;次年又析黟县及浮梁的秋蒲置石埭县。北宋徽宗宣和三年(1121年)改歙州为徽州,黟属徽州。南宋改州为路,属徽州路。元改路为府,属徽州府。1914年属芜湖道;此后,先后改属安徽省第十行政督察区,直隶皖南行署,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区。1949年4月29日后,属皖南行署徽州专区;1950年,划石埭县的美溪、柯村、太平县的宏[]3个乡入黟县;1959年4月18日并入祁门县,属芜湖地区。1961年4月5日,恢复黟县,属徽州地区(今黄山市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