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区划代码:341126000000
    地名由来:据《明一统志》卷7凤阳府《建置沿革》:凤阳县“以在凤凰山之阳,故名”。《大明一统名胜志·南直隶凤阳府志胜》卷14:“一统志云,凤凰山在府治北,山势如翔凤,故名。”(中国地名语源词典)

    历史沿革:凤阳县因山而得名。《明一统志》:“以在凤凰山之阳,故名凤阳”,凤凰山又名九华山,在今城的北部,朱元璋称帝后,改名为万岁山。凤阳县古为淮夷之地。春秋时,少吴之后在今临淮镇东边建钟离子国,并筑钟离城。东周简王十年(前576年),吴王寿梦与诸侯会盟于此,钟离属吴。周景王七年(前538年)钟离被楚国夺去;敬王二年(前518年)又被吴王僚攻占。元王四年(前473年)越王勾践灭吴后,钟离属越;显王三十五年(前332年)楚灭越,又属楚。秦置钟离县,属九江郡。西汉初,改九江郡为淮南国,钟离属淮南国;汉武帝改淮南国为九江郡,钟离仍属九江郡。新莽改九江郡为延平郡,钟离县更名为蚕富县。东汉恢复西汉时的旧制。三国属魏。西晋复立钟离县,属淮南郡。东晋分九江郡为钟离郡(治今临淮镇),改钟离县为燕县。南北朝时,南朝刘宋末年,淮河以北地区为北魏占领,又将徐州侨置钟离,领12郡、34县。齐钟离置北徐州,领3郡。梁太清三年(548年)冬,北徐州剌史箫正表降东魏,钟离属东魏,在钟离设楚州,领12郡、29县。陈宣帝太建五年(573年)钟离属陈;太建十一年(579年)北周攻占钟离,置钟离县,属扬州淮南郡。隋开皇二年(582年)钟离改名濠州,辖定远、化明、▉山三县。唐初钟离属淮南道濠州;贞元四年(788年)将濠州划归河南省徐州管辖。五代十国时,濠州属南唐,后周显德四年(957年)濠州属后周。北宋钟离县属淮南西路濠州。南宋初濠州治一度迁到定远,不久又迁回钟离。元时,钟离属河南行中书省安丰路(治寿县)濠州。明洪武二年(1369年)在濠州西南凤凰山之阳建新城,作中都,改钟离县为中立县;洪武三年(1370年)改中立县为临淮县;洪武七年(1374年)撤中都设中立府,将府治迁往新城称凤阳府,属中书省,把临淮县的太平、清洛、广德、永丰四乡划出,置凤阳县;洪武十三年(1380年),改属六部;洪武十九年(1386年)又划虹县南部(五河、固镇南部)一带归凤阳县;永乐元年(1403年)属南京,初领9州18县,后领5州、12县。清初,凤阳府属江南省;康熙元年(1662年)属安徽省凤颖六泗兵备道,道员驻凤阳,辖4县、2州。乾隆二十年(1755年)并临淮县为凤阳县。1912年后,凤阳属安徽省淮泗道,道尹驻凤阳,领22县,1928年撤销道的建制,凤阳直属安徽省,1932年属安徽省第四专区;1938年属第六专区。1941年以后,相继成立了定凤怀、盱凤嘉、泗五灵凤、凤定嘉抗日民主政府,在凤阳境内有凤一、凤二、怀一、怀二、凤二、凤三、凤四6个区。1945年后,属第五专区;1947年元旦,析凤阳第二区设蚌埠市。1949年1月10日,属皖北行署滁县专区;1956年宿县、滁县两专区合并,成立蚌埠专区,凤阳属蚌埠专区;1961年撤销蚌埠专区,分设滁县、宿县两专区,凤阳属滁县专区。国务院1992年12月20日批准撤销滁县和县级滁州市,此县划归滁州市管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