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区划代码:371500000000
    地名由来:据《左传·昭公二十年》:“晏子曰,聊摄以东,姑尤以西,其为人也多矣。”又《战国策·齐六》:“燕将攻下聊城。”聊城市因古聊城为名。(中国地名语源词典)

    历史沿革:早在远古时期,东夷人就在此活动。新石器时期,已有氏族、部落在此定居生活。(今城西北7.5公里处有黄帝之孙颛顼墓,为新石器时期“龙山文化”支系。)据《论语·微子》与《东昌府志》记载,商末市境为殷王之庶兄微子启受封之地。西周为周郭国、周文王季弟受封于此。春秋东周灵王十九年(前552年)始筑城,位于今城西北7.5公里处的聊古庙,为齐国西境聊摄地(鲁仲连射书退燕兵即于此)。秦置聊城县,因位于古聊河西岸,故名聊城,属东郡。三国属魏国平原郡。晋属平原国。南北朝北魏太和十一年(487年)迁城至今城东10公里处的王城,属平原郡。隋开皇十六年(596年)为博州治;大业初(605—617年)州废,属武阳郡。唐武德四年(621年)复博州,治聊城。五代后晋开运二年(945年)河道决口,王城淹没,又迁至今城东南7.5公里处的巢陵城,仍为博州治。北宋淳化三年(992年),河决巢陵城,城再迁至孝武渡西,即今聊城。元初(1264年)为博州路总管府治所;至元三年(1266年)改属东昌路治。明洪武元年(1368年),为东昌府治所。1912年改东昌府为东临道,辖聊城;1926年改东临道为东昌道,治聊城;1928年废道,直属山东省;1938年为山东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所;1940年为纪念民族英雄范筑先将军,改聊城县为筑先县,隶属鲁西行政公署第四专署。1945年隶属冀鲁豫行政公署第四专署;1949年8月,改筑先县为聊城县,属平原省聊城专区,为地区行政公署所在地。1952年12月,平原省撤销,属山东省聊城专区;1958年12月,改聊城县为聊城市;1963年4月,改市为县;1983年8月,撤县,设立聊城市。国务院1997年8月29日批准撤销聊城地区和县级聊城市,设立地级聊城市。聊城市新设东昌府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