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区划代码:510681000000
    地名由来:《大明一统名胜志·四川名胜志》卷8汉州:“释名:广,大也,言能广大汉业也。”(中国地名语源词典)

    历史沿革:据三星堆遗址出土文物考证,早在商周时代,这里已开始农耕活动,到秦代农业已比较发达了。考古专家论证,三星堆遗址距今约4500—3600年,是古蜀国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的都邑所在地。汉高祖六年(前201年)置雒县,因雒水得名。属广汉郡(意为疆域广大至西汉水—今嘉陵江)。县治雒城,是当时银、铜、铁、漆等器物制作中心。西汉元封五年(前106年)置十三州(部)刺史,雒县为益州刺史治。东汉建武元年(25年)雒县为广汉郡治,又为益州治。东汉中平五年(188年)益州治由雒迁绵竹,兴平元年(194年)迁至成都。西晋泰始二年(266年),改广汉郡为新都郡。咸宁二年(276年)改新都郡为新都国,雒乃为郡治和国都。303年,李雄建立成汉政权,复名广汉郡,郡治迁至今射洪县南。东晋至南北朝(317—589年)广汉郡迁回雒。南宋元嘉九年(432年)于雒县分置西五城县。南宋泰始五年(469年),于雒县分置西遂宁(侨)郡郡治在今新兴场东)。北朝周宇文觉元年(557年)废西遂宁郡置怀中县。北朝周天和时(566—571年),方亭县并入雒县。隋开皇元年(581年)废广汉郡,雒县直属益州。开皇十八年(598年)改雒县名绵竹县,原绵竹县改为孝水县。大业二年(606年)复名雒县。大业三年(607年)雒县属蜀郡。唐罢诸郡为州,雒县仍属益州。武德二年(619年)分雒县复置什邡县。武后垂拱二年(686年)于雒县置汉州,以广汉郡意转命名,辖雒、德阳、什邡、绵竹、金堂五县。天宝元年(742年)改汉州为德阳郡。乾元元年(758年)复为汉州。五代时期前蜀、后唐、后蜀仍袭唐制。北宋乾德三年(965年)更名汉州德阳郡,雒县为其四县之一。南宋建制因之。元中统元年(1260年)省雒县为汉州直辖;属成都府,领什邡、绵竹、德阳三县。清康熙二十六年(1687年),降汉州为不领县单州,属成都府。1913年,改汉州为广汉县,以广汉郡得名,属西川道。1949年12月26日后,属绵阳专区。1953年属温江专区。1960年并什邡县入广汉县,1963年复分置什邡县。1983年3月因温江地区撤销并入成都市。同年3月划入德阳市。1988年7月1日撤销广汉县,建立广汉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