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区划代码:513422000000
    地名由来:1950年前,木里处于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社会,是盐源所属的九个上司领地之一,称为“木里宣慰司”。“木里”是藏语“咪里”的谐音,意为地处理塘边缘。因境内木里大寺而得名。“木里”,藏语意为“高而宽广美丽”。(中国地名语源词典)

    历史沿革:1950年前,木里处于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社会,是盐源所属的九个上司领地之一,称为“木里宣慰司”。“木里”是藏语“咪里”的谐音,意为地处理塘边缘。据史料记截:秦统一中国后,设官统治,置蜀守,因取筰。筰包括邛筰(今西昌)、定筰(今盐源)。汉武帝元鼎六年(前111年)设置越西郡,辖15县,定筰县(今盐源)就是其中之一。三国、晋及南朝宋时,定筰县均属越西郡。南朝齐代,合沈黎、越西为僚郡,各县俱废。唐高祖武德二年置“总管府”,后改为“中都督府”辖越西的苏祈、邛都、会川、昆明等县,昆明县即今盐源县(含木里)。748年南诏建立政权后,在越西(今西昌)筑城,设建昌府,辖建安、永宁两州,以会川为都督府。建清宁郡、蕃城郡,以昆明(今盐源)为蕃城郡治。明太祖洪武二十七年(1394年)废元朝建制,设建昌卫(今西昌)盐井卫(今盐源、木里)等,归“罗罗宣慰司”所辖。建昌卫是四川“行都指挥使司”驻地,设有“宣慰司”、“安抚司”、“长官司”、“千户”、“百户”等土司,木里属安抚司,归四川行都指挥使司管辖。后改为木里宣慰司,仍为盐源所属九个土司领地之一。1935年,四川划为18个行政督察区,盐源为第18个行政督察区所辖8县之一。1939年西康省成立,盐源县并入西康省,木里仍属盐源土司领地。历史上,木里的政治体制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。1580年,西藏第三世达赖喇嘛斯朗嘉措到理塘一带传播黄教,受其影响,木里的原教派白教逐渐被黄教所取代,1584年,西藏达赖喇嘛派遣其师弟松赞嘉措来木里修建了第一座大寺——瓦尔寨大寺,进而成为木里第一世活佛。1666年,降央绒布继任第二世活佛并兼任大喇嘛,他集政治、宗教大权于一身,成为木里的最高统治者,自此,“政教合一”的封建农奴制开始形成。按照世袭制,大喇嘛一直由贵族八尔斯丕家族担任。1921年,美国学者约瑟夫·爱弗·洛克途经泰国、缅甸到云南丽江考察,他于1924年考察木里后在《木里考察纪行》一文中称木里“是一个独立的喇嘛王国,是世界上最鲜为人知的地点之一”。1950年,“政教合一”的封建农奴制被彻底废除。1953年2月19日,木里藏族自治区(县级)正式成立,隶属西康省西昌专区。1955年5月,改自治区(县级)为自治县,县政府设瓦厂。同年西康省建制撤销,木里随西昌专区并入四川省。1961年,县政府由瓦厂迁至乔瓦镇。1978年,西昌专区并入凉山彝族自治州,木里也随之并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