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区划代码:513423000000
    地名由来:盐源则为大理国所据,称贺头甸,意为出盐的地方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:越嶲郡定筰县“出盐”。《元和郡县志》卷32嶲州昆明县下云:“盐井,在县城中。今按取盐先积柴烧之,以水洒土,即成黑盐。”其后,元置闰盐州,明置盐井卫,清改盐源县,皆以产盐得名。(中国地名语源词典)

    历史沿革:西汉置定筰县。隶越西郡,为都慰治。“筰”是古摩沙夷语音。本义为桥。东汉、蜀、晋,仍为定筰县。至齐、梁荒废属越西獠部。北周武帝天和三年(568年)改置定筰镇。唐武德二年(619年)改置昆明县(因南接云南昆明人地区故称)属西州;贞元十年(794年)昆明县城被南诏占据。设置香城郡。宋太祖赵匡胤“玉斧划大渡河为界”。盐源则为大理国所据,称贺头甸,意为出盐的地方。元至元10年(1273年)立盐井管民千户。十七年(1280年)改为闰盐州和普乐州,隶德平路;二十七年(1290年)并普乐、闰盐2州为闰盐县,又立柏兴府,领闰盐、金县(至元十五年置金州。后降为县)2县。明初,为云南布政司所属,仍为柏兴府。辖闰盐、金县2县;洪武二十四年(1391年)2月降柏兴府为州,省去闰盐县;二十五年(1392年)废州改建柏兴千户所,属建昌卫;二十七年(1394年)改置为盐井卫军民指挥使司(废除金县),属四川行都司管辖。继后辖前、后、左、右、中“5所”及长官司古柏土百户、瓜别安抚司。清初,亦为盐井卫;雍正六年(1728年)罢卫改置盐源县。辖5所、4司隶属于宁远府;清末,划出盐源县所属盐边新建盐边厅,1929年隶四川省第十八区行政督察区管辖;1936年,划归云南省代管;1939年,转属西康省,为西康省第三行政督察区所辖。1950年3月25日后,属西康省西昌地区;1953年划出木里,新置木里藏族自治县;1955年10月,西康省并入四川省,属四川省西昌地区;1964年置盐源彝族自治县,1978年西昌地区合并给凉山彝族自治州领辖。复称盐源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