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区划代码:610721000000
    地名由来:为周代古邑,战国时期置县。得名原因众说纷云,史籍中以“郑桓公死于犬戎,其民南奔,故以南郑为称”多见。《水经·沔水注》:“《耆旧传》云,南郑之号始于郑桓公。桓公死于犬戎,其民南奔,故以南郑为称。”(中国地名语源词典)

    历史沿革:为周代古邑,战国时期置县。得名原因众说纷云,史籍中以“郑桓公死于犬戎,其民南奔,故以南郑为称”多见。其地西周时为褒国所有;东周时秦蜀相争。秦厉共公二十六年(前451年)派左庶长筑南郑城。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(前312年),秦楚丹阳之战后置汉中郡,辖南郑县。秦代仍之。秦亡,项羽封刘邦为汉王,都南郑。西汉仍为汉中郡属县,隶益州。东汉初汉中郡治由西城迁南郑。之后至1949年底,南郑一直汉中郡(府、道)附郭首县。汉献帝初平二年(191年),南郑被五斗米道首张鲁占据。三国时期,南郑为曹魏与蜀汉争夺之地。至魏景元四年(263年),曹魏灭蜀汉,置梁州,南郑隶梁州。两晋、南北朝时期,南郑为梁州、汉中郡治所。北魏延昌元年(512年),分南郑北部置武乡县(西魏改为白云县,隋炀帝大业初又并入南关县);延昌中期,又在县西南部置廉水县,梁废。西魏废帝三年(554年)改南郑为光义县,隋初复改为南郑县。隋炀帝大业八年(612年),将县城迁移故城西南临汉水(即今汉中市)。唐武德三年(620年),在南郑县北复置白云县,九年省入城固县。贞观元年(627年),南郑为山南西道梁州属县。兴元元年(784年),改梁州为兴元府,南郑为府治。五代十国时期,南郑先后属前蜀、后唐、后蜀。两宋时期,南郑先后为陕西路、利州路兴元府治所。南宋绍兴四年(1134年)在县西南复置廉水县,绍定年间废入南郑县。元朝南郑地始入陕西行中书省,为兴元路治所。明洪武三年(1370年)更兴元路为汉中府。之后南郑为陕西承宣布政使司汉中府治。清因之。1913年废府设道,南郑隶汉中道。1928年撤销汉中道,南郑直隶省。1935年,南郑属陕西省第六行政督察区,专署驻南郑县城。1933—1935年间,南郑为中国工农红军创建的川陕苏区之一部分,建立县、乡苏维埃政权。1949年12月6日即在县城及近郊设置南郑市,其余地区仍属南郑县,县城移城东十八里铺(即今汉中市铺镇)。先后属陕甘宁边区汉中分区南郑专区、汉中专区。1954年底四川省通江县的碑坝区划入南郑。1958年底南郑与汉中市合并;1961年8月底县市分设,南郑辖原县属汉江以南的汉山、冷水、南海、红庙、碑坝5区,原褒城县属的新集、黄官、高台3区,黎坪中心区的元坝区,县城设周家坪,1969年属汉中地区至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