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区划代码:510124000000
    地名由来:秦灭巴蜀之后两年,即秦惠文王后元十一年(前314年),在巴蜀并行分封与郡县制。郫县即正式建县,隶属蜀郡。《大明一统名胜志·四川名胜志》卷5:郫县“杜宇名蒲卑,都于此邑,秦因以郫名邑矣”。(中国地名语源词典)

    历史沿革:秦灭巴蜀之后两年,即秦惠文王后元十一年(前314年),在巴蜀并行分封与郡县制。郫县即正式建县,隶属蜀郡。后元十四年(前311年),惠文王派张仪、张若修筑郫城。城周回7里,高6丈,上置观楼、射栏,与成都同制。以后历代多有修葺。《华阳国志》载“杜宇称帝,号曰望帝,更名蒲卑”。县人历来多认为“郫”为“蒲卑”的音译或“蒲卑之邑”的缩写。清《一统志》也说:“杜宇名蒲卑,都于此,因以名邑。秦灭蜀国而县名不改”。民间习称县城为鹃城。秦时县域兼有今温江、彭县、都江堰市部分地。从三国蜀汉时起,陆续分出都安、温江、九陇、唐昌、犀蒲等县的一部或大部分;其间又多有分并。郫县在清代及其以前,除隋仁寿年间短暂隶属蒙州外,其余均属蜀郡、益州总管府或成都府。1912年后属四川第一行政督察区,1949年12月属温江专(地)区,1958年原崇宁县撤销,辖区并入郫县(其后又划给彭县一部分)。1983年属成都市,从建县至今,县名和治所无变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