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区划代码:130634000000
    地名由来:曲阳因古时建城于恒山弯曲之阳而得名《见水经注》。《水经·滱水注》:“城在山曲之阳,是曰曲阳。有下,故此为上也。”按:下曲阳属巨鹿郡,在上曲阳东南,今晋州市西。《寰宇通志》卷4真定府曲阳县:“汉置上曲阳县,取太行之阳转曲处为名。”北齐去“上”字,改名曲阳县。(中国地名语源词典)

    历史沿革:曲阳地名在战国时即使用。赵武灵王二十一年(前305年)“攻中山、合军曲县”(《史记赵世家》),此为曲阳最早见于史乘的记载。曲阳因古时建城于恒山弯曲之阳而得名《见水经注》。汉代因钜鹿郡有下曲阳,故称为上曲阳。至北齐时下曲阳废,故此复名曲阳。隋初又改为恒阳。唐元和十五年(820年)因避穆宗李恒名讳,复名曲阳,沿用至今。春秋时属鲜虞国地。战国时先为中山国。赵惠文王三年(前296年),赵灭中山后归于赵。秦代始置曲阳县,属恒山郡。西汉时更名为上曲阳县,仍属恒山郡。文帝元年(179年)恒山郡改常山郡,上曲阳仍属之。东汉属中山国。三国魏、两晋时改属常山郡。北魏初,上曲阳县徙于今治,并更隶中山郡。太平真君七年(446年)省入新市县。景明元年(500年)复析置。北齐天保七年(556年),复名曲阳县,仍属中山郡。隋代改属鲜虞郡。开皇三年(583年)更属定州,六年改曲阳县为石邑县,次年改称恒阳县。大业三年(607年)罢定州,改属博陵郡,九年博陵郡改名高阳郡,恒阳县仍属之。唐代武德四年(621年),属定州。天宝元年(742年)罢定州,复属博陵郡。大历三年(768年)改属泜州。九年复属定州。元和十五年(820年)恒阳县复名曲阳县,仍属定州。五代北宋时因之。金明昌四年(1193年)始析曲阳县西北部并行唐县北部置阜平县。元初,曲阳县改恒州,后复为县,世祖时改属保定路。明清两代,曲阳县仍属定州。1913年改属范阳道。1914年更隶保定道。1928年废道,曲阳县始直隶于河北省。1937年属河北省第十一督察区。1949年1月先后属晋察冀边区、冀西区二专区、边区四专区、北岳区四专区、冀晋区三专区、察哈尔省易水专区。10月后,曲阳县属河北省定县专区。1954年4月24日,撤销定县专区,曲阳县划归保定专区。1958年12月20日,撤销曲阳县,并入定县。1961年7月9日,析定县复置曲阳县,仍属保定专区。1970年保定专区改为保定地区,曲阳县仍属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