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区划代码:130681000000
    地名由来:《水经·圣水注》:“涿之为名,当受涿水通称矣,故郡县氏之。”《长安客话》卷5“古涿水”条载:“涿故以涿水名。涿水合范水东北入海,州在范水之阳,故又名范阳。境内有独鹿山,土人呼独为浊,复讹浊为涿,谓即古涿鹿山,因谓涿州为涿鹿,误也。”(中国地名语源词典)

    历史沿革:春秋时为北燕之域,战国时为燕国之涿邑地。秦代置涿县,治在今涿州,属广阳郡。西汉时,涿县治所仍在今涿州(以后各代治所无异)。高祖六年(前201年)置涿郡,治在涿县,并领西乡侯国,属幽州。东汉时,西乡侯国废,并入涿县,涿县仍属幽州之涿郡,并为郡治。三国魏时,涿县初属幽州涿郡。黄初五年(224年)封曹敏为范阳王,涿郡遂改为范阳国,治所仍在涿县;七年(226年)国徙,改称范阳郡,仍治领涿县。晋代,范阳郡复封为范阳国,涿县属之,并为都城,同时,幽州治所亦从蓟县迁至涿县。北魏时涿县属幽州范阳郡,并为郡治,但幽州治所又迁回蓟县。北齐时省方城、苌乡二县并入涿州。北周大象二年(580年)又废遒县并入涿县。隋开皇初年(581年)析涿县西境置范阳县。开皇三年(583年)废郡,隶于幽州。八年(588年)废,十年又改置永阳县。开皇九年(589年)析原方城旧境置固安县,初属范阳郡。大业三年(607年)又罢州改属涿郡,但郡治迁至蓟县。唐代,涿县于武德七年(624年)改名范阳县,属幽州。天宝元年(742年)改属河北道范阳郡。乾元二年(759年)复隶河北道幽州。大历四年(769年)幽州节度使朱希彩奏请在范阳县置涿州,属河北道。五代时,范阳县于后晋高祖天福元年(936年)隋涿州沦入契丹。宋代,范阳县先为辽境,属涿州;北宋宣和四年(1122年)收复范阳县,属燕山路涿州;七年(1125年),范阳县又陷入金境,属中都路涿州。元太宗八年(1236年)涿州升为涿州路。中统四年(1263年)又降为涿州,仍治,领范阳县。明洪武初年(1368年),范阳县省入涿州,此时州域大缩,只领房山一县,先属北平府。永乐元年(1403年)改隶顺天府。清代,涿州属直隶省顺天府。自雍正六年(1728年)即不再领县,其辖域趋于今县境。1913年,涿州降为涿县,县治如故,初属直隶省顺天府。1914年改为京兆特区,直隶于河北省,1937年划属第二督察区。1938年,涿县西部地区与房山、涞水两县连壤区组成房涞涿县,属晋察冀边区平西专区。1940年,属平西专区第六专区,同年12月26日,划归晋察冀边区冀北办事处。1941年12月,涿县路东地区与新城、固安、容城三县连境区组成第一联合县,属晋察冀边区冀中区十一专区。1942年,为平西六专区所辖的房涞涿县,又划归晋察冀边区北岳区。1945年10月,废第一联合县,将涿县分别与邻县组成新(城)涿(县)和涿(县)良(乡)宛(平)两联合县,为十专区辖;此时,属北岳区领导的房涞涿县已撤销。1946年7月,撤销联合县,涿县大部地区划归察哈尔省第四专区,而东部边沿区仍属冀中区,因区域较小,设为县佐,1947年6月,涿县划属冀中区十专区,西部边沿地区又与涞水县组成涞涿县,属察哈尔省七专区,同年11月12日又改属北岳区三专区。1948年2月,冀中区又将涿县与良乡、宛平两县连境区组成涿良宛县,归十专区,此时,涞涿县仍为北岳区三专区。1948年11月,恢复原建制,属冀中区十专区。1949年1月15日,涿县划属察哈尔省平西专区。1949年8月1日,划归河北省保定专区。1958年12月20日,将新城、雄县两县及涞水县部分地区并入涿州,并迁驻(县人民政府)今新城县高碑店。1960年5月3日,撤销保定专区,涿县(含新雄、涞)归保定市辖。1961年5月23日,复设保定专区,涿县属之。同年7月9日,析涿县复置雄县。1962年3月27日,析涿县和雄县复置新城县,析涿县和易县复置涞水县,涿县人民政府遂迁回涿州镇,涿县即复原建制,1970年保定专区改称保定地区,继辖涿县。1986年10月撤县设涿州市。国务院1994年12月17日批准保定地区和保定市合并,涿州市归省直辖。1995年划归保定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