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区划代码:211422000000
    地名由来:清乾隆三年(1738年)设塔子沟厅(今凌源镇),乾隆四十三年(1778年)改称建昌县,当是为存古而取建德、昌黎两郡字头,合并而得名。清乾隆四十三年(1778年)改塔子沟厅置建昌县,故治即今凌源县。今建昌县清为建昌县地,1914年后为凌源县地,1931年由凌源、朝阳二县析置凌南县,设治蟒牛营子。1949年改为建昌县,仍以旧建昌县为名。(中国地名语源词典)

    历史沿革:据考证,建昌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居住。夏商周时期已有部落村庄。春秋战国为孤竹国和燕国的辽西郡地。秦为东胡。汉初属匈奴左地。后为乌恒地和鲜卑东部。当时的白狼县城就在今宫山咀乡章京营子村西山麓。五代时为契丹地。唐属营州柳城郡柳城县地,后与奚杂居为农牧区。辽、金、元时为利州龙山县(今喀左县白塔子)和隰州海滨县(今兴城市东关站)地。明为大宁都司营州中屯卫所辖,后弃三卫遂成蒙古牧地。清乾隆三年(1738年)设塔子沟厅(今凌源镇),乾隆四十三年(1778年)改称建昌县,当是为存古而取建德、昌黎两郡字头,合并而得名。民国时期,先沿旧制。1914年为统一全国行政区划名称,将建昌县改为凌源县:为热河道管辖。1931年2月10日,将凌源县的第三区和第四、六区的一部以及朝阳县的六家子区划出,成立凌南设治局(相当于县),治所在今建昌镇。这是今县境设治之始。1933年3月2日沦为日本的殖民地,伪满政权于同年9月改为凌南县,境内蒙族为喀喇沁左旗统治。1937年3月伪满政权将凌南,凌源两县合并,仍称建昌县,治所在今建昌镇。1940年1月撤销伪建昌县,并入伪喀喇沁左旗,原旗公署由南公营子迁至建昌镇,实行蒙汉统一治理。在沦陷时期,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抗日,于1942年12月在青龙县的靴脚沟成立临(榆)、抚(宁)、凌(源)、绥(中)、青(龙)联合县,在今县境老大杖子、要路沟一带建立游击区。1943年3月,将关内县份划出,关外改成凌、绥、青联合县,驻地未变。1945年“八、一五”日本无条件投降,苏联军队接收伪喀喇沁左旗公署,八路军与苏军会师后,于10月9日成立建昌县民主政府,归热东专署领导。1946年1月7日国民党占距县城,成立凌南县政府。建昌县民主政府暂时转移,于2月从青龙回到老大杖子、要路沟一带,与国民党进行游击战争。10月15日。一举攻破县城守敌,从此全县人民获得解放。1947年1月,在药王庙将原建东工委办事处,正式改称建东县民主政府。1948年5月建东县并入建昌县,上属热河省领导。建国后,于1956年2月撤销热河省,建昌县归辽宁省锦州专署领导。1959年1月划归朝阳市领导。1989年10月又划归锦西市领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