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区划代码:341282000000
    地名由来:据李诚《安徽省各县市名称考释》:界首集“西与河南省交界,而安徽省界自此始,所以集名界首”。县、市因界首集而得名。(中国地名语源词典)

    历史沿革:西周时,境北半部属陈国,南属沈子国。春秋时,北部自陈入楚,南自沈入蔡,东周敬王姬▉八年、鲁昭公三十年(前512年)楚筑养城,又作阳城(即今界首城)。战国,北部由楚入魏,南仍属楚。秦始行郡县制,北部属新阳县,南属寝县,隶于陈郡。西汉,北部属新阳侯国中部属阳城侯国,南部属寝县(一作▉县),同属汝南郡。东汉始行州、郡、县三级制,北部属新阳侯国,南属固始侯国,中部属汝阴县,同辖于豫州汝南郡。三国魏,北部属新阳县,南属固始县,仍同辖于汝南郡。西晋,北部属宋县,南属固始县,其初同辖于豫州汝阴郡,后固始县改属豫州新蔡郡。东晋,北部属汝阴郡宋县,南属新蔡郡固始县,仍同辖于豫州。北朝北魏,城区南部为云城。东魏,北部属北杨州汝阴郡宋县,南仍属豫州新蔡郡固始县。北齐、北周、北部属颍州陈留郡,,南属豫州广宁郡包信县。隋开皇三年(583年),罢郡为州,北部属颍州陈留郡,南属陈州、沈州▉阳县;大业三年(607年)罢州为郡,北部属汝阴郡颍阳县,南属淮阳郡▉阳县。唐,北部属汝阴县,南属沈丘县,隶于颍州汝阴郡。五代,先后为梁、唐、晋、汉、周领地,市境仍分属颍州汝阴、沈丘二县。北宋,北部属万寿县(后改泰和县),南属沈丘县,同隶于京西北路颍州(后改为顺昌府),始于城区东北部置界沟镇,属万寿县。金、泰和、沈丘二县隶于南京路,元县境分属颍州泰和(后改太和)、沈丘二县,隶于河南行省汝宁府颖州。明,南部属颍州,北属颍州所领太和县,隶于南京,直隶凤阳府,城西区北部属河南开封府沈丘县。清南部属安徽颍州府后属阜阳县,北部属颍州府太和县,城区西北部属沈丘县。1935年南部改属临泉县;1939年始,渐形成界首、刘兴、皂庙三镇鼎立之势,界首镇及其北部属太和县,刘兴镇及其境南属临泉县,皂庙镇属河南省沈丘县。1947年10月置界首市,南部属泉阳县,中部为界首市,北部属沈鹿淮县分属豫皖苏四、二专署;1948年秋,豫皖苏行政公署迁驻界首市;1949年3月,南部属临泉中部界首市、北部属太和县,同隶于皖北阜阳专署。10月,城区界首市,北部属太和县,南属临泉县;1953年9月,撤销界首市,建置界首县;1958年11月与太和县合为首太县,境南三个区划属临泉县;翌年5月析首太县,恢复界首县原建制;1989年12月撤界首县,恢复界首市,由省直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