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区划代码:410327000000
    地名由来:《名胜志》:“县在宜水之北,水北曰阳,故名宜阳。”(中国地名语源词典)

    历史沿革:宜阳地域,夏属豫州,商属雒西地,西周为周南地,春秋归晋,战国属韩,秦统一中国后于公元前200年始置宜阳县,属三川郡。西汉至晋隶属河南郡、弘农郡,南北朝时,属弘农郡、河南郡、金门郡和宜阳郡。北周废宜阳县置熊州,继而更名昌洛县。隋废宜阳郡,改昌洛县为洛水县,增设兴泰县、寿安县,三县(均在今宜阳境)同属河南郡。唐改洛水县为福昌县,兴泰并入寿安县,属河南郡。五代时改福昌县为福庆县。北宋又改福庆县为福昌县,熙宁五年(1072年)入寿安县。金大定六年(1206年),改寿安县为宜阳县,属金昌府。宜阳之名自此沿用至今,元属河南府,明清沿袭旧制。民国初年,先后属豫西道和河洛道。1927年,废河洛道,宜阳等县直属河南省。1931-1949年,省下设行政督察区,区下设县,宜阳县属第二区,归洛阳专(行)署管辖。宜阳县于1947年8月解放,设宜南、宜北两县,分别属豫、陕、鄂第三区(后改为豫西三专区)、太岳第五专区(后改为豫西第一专区)。1949年2月,两县合并,仍称宜阳县,属洛阳专区。1986年4月,洛阳地区撤销,隶属洛阳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