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区划代码:410621000000
    地名由来:“濬”与“浚”古字通用,今通作浚县。据明《濬县志》任养心自序云:“考濬邑在唐虞间实为疏凿孔道,《书》谓‘濬畎浍川’,厥名肇锡于此。”(中国地名语源词典)

    历史沿革:西汉高祖年间(公元前206年-公元前195年)始置黎阳县。县址在今大伓山东北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:“黎山(大伓山)在其南,南水(古黄河)经其东。其山上碑云:“县取山之名。取水之阳以为名”。东汉、魏、晋沿袭。东晋永和七年(351年)置黎阳郡,辖黎阳县。太元十一年(286年)丁零族翟辽据黎阳称王。建翟魏国。北魏仍置黎阳郡,辖黎阳、顿丘、东黎3县。东魏置黎州,旋废为郡。北周复置黎州。延至隋。唐初置黎州总管府。辖4州8县。后分置卫县,清淇县、临河县。宋代置通利军。后改安利军、平川军、浚川军。治所在今大伓山与居山之间。天圣元年(1023年),迁至浮丘山西。七年,地大震,军城陷为湖,移至浮丘山巅。政和五年(1115年)升浚州,辖黎阳县、卫县。元初,省黎阳县,卫县入州。隶中书省真定路,后改属大名路。明洪武二年(1369年)四月降州为县。始称浚县。清袭之。雍正三年(1725年),改属河南省卫辉府。1913年3月。废府设道。浚县属河南省河北道。1927年,属第三行署。抗日战争时期,浚县三权鼎立。国民党浚县政府属河南省第十三行署。日伪浚县政府属日伪河南省豫北道。1940年秋成立的浚县抗日民主政府属冀鲁豫边区行署。解放战争时期,浚县民主政府隶属关系未变。国民党浚县政府属第四行署。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,浚县属平原省安阳行署。1952年改属河南省安阳行署。1957年改属新乡行署。1962年复属安阳行署。1983年10月划归安阳市。1986年3月,改属鹤壁市至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