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区划代码:420682000000
    地名由来:雍正三年(1725年)在县治西(现西关)建新镇,乾隆年间因汉水东徙,镇向南移(即今址),因地当汉水故道之口而得名。清光绪《光化县志》卷首《图说》称:新镇“即老河口。镇长十里,为邑一大都会,五方杂处,百货交集,咸丰中设有釐局”。汉水本从东面河道南流,元、明时西徙,故称汉水故道为老河,老河口镇位于汉水故道之口,故称老河口。今市因老河口镇为名。(中国地名语源词典)

    历史沿革:老河口市夏、商、周时期为阴国,属46封国之一。秦始皇二十六年(前221年)割阴地置赞、阴二县,属南阳郡。三国时期,属魏地南乡郡统县八,西晋太康十年(289年),封宣帝孙司马畅为顺阳王,改南乡为顺阳郡。南北朝因革不一,或名阴、赞,或名顺阳,或统县,或隶于郡。隋为阴城县属襄阳郡。唐武德四年(621年)属赞州,五年(622年),改属襄州。北宋乾德二年(964年)建光化军,辖乾德县。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曾任乾德县令。熙宁五年(1072年)废军,改乾德(县)为光化县,隶襄州。元祐初复置光化军,属京西南路。元(蒙古)、至元十四年(1277年)废军,改乾德县为光化县,隶襄阳路。明、清沿用光化县,属襄阳府。1912年后仍称光化县,隶属襄阳府和湖北省第五专区。雍正三年(1725年)在县治西(现西关)建新镇,乾隆年间因汉水东徙,镇向南移(即今址),因地当汉水故道之口而得名。1939年夏,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迁驻老河口达六年之久。此间,民国政府在此设立鄂北行署。老河口时为鄂豫皖抗日战线政治、军事、经济、文化中心。1948年7月,第一次设立老河口市,属桐柏区第三专署,后属襄阳专署。1949年1月,与光化县合并后为老河口镇。1951年8月第二次设立老河口市,1952年8月撤销市制,恢复光化县。1960年7月,光化县与均县合并,仍名光化(曾用过丹江县名),1962年7月,又恢复均县、光化县原建置。1979年11月,老河口第三次从光化县分出设市。1983年11月,经国务院批准,撤销光化县并入老河口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