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区划代码:510725000000
    地名由来:梓潼始见《蜀记》载,夏禹王治水陈放尼(即泥)土于此,故名尼陈山。山中直径一丈零二寸的梓树,禹王治水,需造独木舟,令匠工于尼陈山伐梓,梓树变化为“童子”,禹王怒而责之。从此改尼陈山名曰梓童,因有蛇水(今潼江)缠绕,加水而名“梓潼”。后人以为此就不可信乃察考形胜曰:“因县城东依梓林,西枕潼水,而名梓潼焉”。《太平寰宇记》卷84剑州梓潼县:“《华阳国志》云,汉孝武帝元鼎元年(前116年)置,以县东倚梓林,西枕潼水,以此为名。”(中国地名语源词典)

    历史沿革:《蜀王本纪》载,周显王三十二年(前337年),蜀王开明十二世亲到梓潼迎聚秦国美女。梓潼始见《蜀记》载,夏禹王治水陈放尼(即泥)土于此,故名尼陈山。山中直径一丈零二寸的梓树,禹王治水,需造独木舟,令匠工于尼陈山伐梓,梓树变化为“童子”,禹王怒而责之。从此改尼陈山名曰梓童,因有蛇水(今潼江)缠绕,加水而名“梓潼”。后人以为此说不可信乃察考形胜曰:“因县城东依梓林,西枕潼水,而名梓潼焉”。秦灭蜀国后,周慎靓王五年(秦惠王更元九年),(前316年)。置蜀郡,周赧王三十年(前285年),始置梓潼县。西汉于梓潼县置广汉郡。东汉广汉郡迁治雉县(今广汉市),梓潼县仍隶广汉郡。建安二十二年(217年)刘备分广汉郡置梓潼郡(郡治今梓潼城关)。魏元帝景元四年(263年)灭蜀汉,分蜀为梁益二州。划梓潼郡隶属梁州(州治今陕西汉中)。晋永嘉元年(成汉晏平二年)(307年),梓潼郡治迁往涪县(今绵阳市区),梓潼县仍隶属梓潼郡。北魏正始二年(505年)大将军王足攻破南安、(今剑阁县),梓潼、(又在梓潼县置)始将梓潼郡,隶属东益州,直到梁大同元年(535年)梓潼县复归梁朝,后废。西魏废帝三年(554年),梓潼郡治迁回梓潼并改名潼州郡(又名潼川郡、东川郡),隶属始州(州治今剑阁普安镇)。改梓潼县名安寿县,县治迁徙于城南三十里之稷连(今梓潼县石牛场)。隋开皇三年(583年)罢潼州郡,安寿县治徙至郡城(今梓潼城关镇)。大业三年(607年)复梓潼县名,隶普安郡(郡治今剑阁县城)唐隶剑州,北宋相因,南宋隶隆庆府(府治今剑阁县城)。元隶剑州。明改隶保宁府(府治今阆中)剑州。清雍正五年(1727年),改隶属绵州(州治今绵阳市区)。1914年,梓潼县改隶西川道(道治成都市)。1935年,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长征经过梓潼。在境内设置梓潼、百顷、重华三县苏维埃政府。红军撤离县境后,梓潼县划属四川省第十三行政督察区(专员公署治绵阳县城)。1949年12月20日后隶属绵阳专区。1968年改为绵阳地区,1985年绵阳市建立,梓潼县隶属绵阳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