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区划代码:530423000000
    地名由来:现在的通海县由原通海、河西两县合并而成。传说昔日水涝不通,元代有神僧以杖穿穴泄水而得名;河西县因县治在杞麓湖以西而得名。通海在两汉时为胜休县地,隶益州郡。《明一统志》卷86临安府《山川》:通海湖“在通海县北三里,源自河西县流注为湖,周八十里。相传昔水涝不通,有僧于县治东北石▉丛立处以杖穿穴泄其水,因名通海”。《郡县释名》云南卷上:“县北三里有通海湖,县以湖名也。”(中国地名语源词典)

    历史沿革:现在的通海县由原通海、河西两县合并而成。传说昔日水涝不通,元代有神僧以杖穿穴泄水而得名;河西县因县治在杞麓湖以西而得名。通海在两汉时为胜休县地,隶益州郡。蜀汉西晋为兴古郡地,东晋南朝属晋宁郡地。隋属南宁州总管府辖地。唐初属姚州都府下之黎州地,唐(南诏)时置通海都督(节度),为都督府治所在地。宋大理置秀山郡,通海为郡治所在地。元至元十三年(1276年)改通海千户为通海县。二十三年(1286年)河西改州为县,隶临安路,县治所在今螺吉山下之古城。明洪武十五年(1382年)改路为府,两县属临安府。洪武十六年(1383年)置通海守御,在县北戎兵屯田,筑土城为御城,洪武二十四年(1391年)砌以砖石。成化七年(1471年),河西县治所由螺吉山下迁至普应山下之乡绅村。万历三十九年(1611年)通海紧连御城建县城,两城像两个方环扣在一起。万历四十年(1612年),河西在普应山下筑土城,崇祯六年(1633年)改石城。清代,通海、河西仍属临安府。顺治三年(1646年),通海县城被宁州土司禄永命焚毁、县署迁入御城,康熙五年(1666年)裁守御归县。1912年两县沿袭清制,1914年隶属蒙自道,1929年直隶云南省府。1949年后,通海、河西属滇中(玉溪)地区。1956年两县合并,称杞麓县。1958年杞麓县、华宁县合并,称通海县。1959年华宁县从通海县划出。